院墙边的月季吐露芬芳配资网,格西王姆蹲在养护院的长廊里,专注地为一位90岁的老人修剪脚趾甲。
10余年的时光里,她早已将这里的老人视为亲人。屋檐下,她不仅守护着老人们的暮年安康,也找到了治愈自己的心灵烛火。
01
养护院治愈了我
夏日的早晨,金色的阳光轻柔地洒进四川省马尔康市老年养护院,戴着鲜艳头帕的婆婆安静地坐着,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。护工将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递到她们手中,婆婆们低头轻嗅花香,皱纹也舒展开来。
几天前,院长格西王姆精心为她们准备了一个特别的惊喜——洁白的头纱和俏皮可爱的红色米奇蝴蝶结。此刻,婆婆们坐在装饰得格外喜庆的背景板前,格西王姆正忙着与每一位被打扮得宛如“白雪公主”般的婆婆合影留念。
“上天就像一位神秘的导演,我们都是舞台上的演员。我现在从事的这份敬老工作,其实早在我6岁时,命运就已经悄然埋下了伏笔。”每当谈及自己在养护院的工作,格西王姆总会感慨万千。
格西王姆,这个在藏语中寓意着“智慧与善良”的名字,饱含着父母对她的祝福。然而,在6岁那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,无情地夺走了她双亲的生命。小小的她成了一名孤儿。
之后,她便一直跟着姑姑生活。姑姑对她细心呵护,政府也及时为她解决了生活问题。她就像一棵经历了风雨洗礼的小树苗,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,努力地生长着。
然而,在格西王姆看似坚强的外表下,却隐藏着一个敏感而忧郁的内心角落。“孤儿”这个词时时刺痛她,让她变得自卑又孤僻。因为这份伤痛,她从来不唱《世上只有妈妈好》这首歌。在她心中,这是一首最让她感到痛苦和悲伤的歌。
18岁那年,格西王母的人生轨迹开始悄然改变。马尔康市刚成立了一家养护院,格西王姆应聘为护工。最初的日子里,深夜查房成了她最大的噩梦。记得第一次目睹老人在睡梦中离世,惨白的面容让她连续数月不敢独自值班。
不过,与老人接触久了,格西王姆发现他们很有趣,像孩子一样纯真。“有时我觉得他们就像我的孩子,有时我又觉得自己是他们的孩子。”格西王姆笑着说。
有一位老爷爷是聋哑人,当格西王姆陪他一起玩桌面冰壶游戏时,他高兴得手舞足蹈;有一位老爷爷一直以放牛为生,半辈子劳累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,格西王姆每天给他按摩,推着轮椅带他晒太阳,第一次感受到“家人”关爱的老人激动得哭了;有位老奶奶患上阿尔茨海默病,每晚需要格西王姆哄睡,躺在她的臂弯里,听哄睡的摇篮曲,才能慢慢进入梦乡……
养护院里的老人多是来自山里乡村的孤寡老人,与从小是孤儿的格西王姆相遇,组成了一个新的“家庭”。各自带着渴求亲情的“半圆”,在彼此的陪伴与关爱中,相互慰藉,相互守护。这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,最终拼凑出一个温暖而完整的“圆”。
格西王姆还时常为黄昏恋的老人们牵线搭桥。曾有位老爷爷特别爱喝酒,而他喜欢的老奶奶身体不太好。格西王姆经过深思熟虑,觉得爷爷可能无法给奶奶提供很好的照顾,她反复考量后诚恳相劝:“阿爸,您得先把酒戒了,才能照顾好阿妈呀。”后来配资网,两位老人经过慎重考虑,最终没有走在一起。也有一些老人决定携手共度余生,她忙前忙后地筹备婚礼—洁白的婚纱、喜庆的仪式、热闹的宴席……
调解矛盾也是家常便饭。某个深夜,一对新婚老夫妻因琐事争吵,格西王姆从晚上10点一直劝到凌晨2点。第二天,看到两人手挽手散步的身影,她顶着黑眼圈欣慰地笑了:“只要他们和好,再累也值得。”
在这一件件看似琐碎的日常事务中,格西王姆的心渐渐变得柔软而坚韧。老人的关爱和依赖,就像温暖的阳光,慢慢治愈了她内心深处的创伤。他们会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棒棒糖,“孩子,吃颗糖,甜一甜”。也会在她深夜查房时,颤巍巍地端出一碗热乎乎的炸肉,那是他们特意为她留的,带着家的温度。
这份在养护院中收获的爱与温暖,也悄然影响着她的家庭。当她在“大家”中传递关怀时,她自己的“小家”也在经历着理解与包容的成长。
02
儿子来当小老师
在这充满欢声笑语的养护院里,格西王姆与老人们一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温馨的节日。然而,在城市的另一头,她年仅10岁的儿子正期待着妈妈能早点儿回家。可是,夜幕渐渐降临,儿子始终没能等到妈妈的身影。
手机屏幕突然亮起,是丈夫发来的消息:“儿子问,院长妈妈今晚回家吃饭吗?”格西王姆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悬停,眼神中闪过一丝愧疚。丈夫半开玩笑地说道:“我们都习惯了,家在你眼里就跟餐馆差不多。”他的话语中虽然带着一丝调侃,但也真切地道出了格西王姆这些年的工作状态。
结婚10余年,她几乎常年住在养护院,为家人做饭的次数,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。“老公的衣服我从来没有洗过,他经常开玩笑说我是家里的‘隐形人’,总是见不到人影。”说这话时,格西王姆神情有些黯然。
2019年,养护院进行社会化改革,在院里工作了10年的格西王姆被聘为院长。她感慨万千:“刚当上院长的那个月,压力大得喘不过气,一下子瘦了20斤。”“好在丈夫一直都非常支持我,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他在操心。要是没有家人在背后默默支持,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熬过那些艰难的日子。”格西王姆感激地说。儿子几个月大时她就重返工作岗位,儿子主要由婆婆照看长大。
有一天,奶奶背着年幼的孙子出门时,不小心摔倒骨折,需要去成都做手术。格西王姆回忆起这件事,眼眶微微泛红:“那是个寒冷的冬天,院里的老人各种基础病高发。我这边实在脱不开身,家里乱成了一锅粥,我却一天都没办法去照顾他们。”
最后,还是丈夫咬牙安顿好了这一切,他陪着母亲去成都住院,把儿子托付给妹妹照顾。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,丈夫的坚强和理解,成了格西王姆最温暖的支持。
面对格西王姆这样一个“工作狂”,丈夫一开始也并非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。刚谈恋爱的时候,他就提出让她换一份工作。因为在养护院工作,不仅没有正常的节假日,晚上还需要轮流值班,这样的工作强度让两人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。
在“爱情的力量”驱使下,格西王姆也曾试着换了一份工作。可是,她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仅仅待了半天,就发现自己完全无法适应。她的心里一直惦记着养护院,老人们给了她家的温暖,这份情感依恋让她难以割舍。最终,她毫不犹豫地又跑了回来。男友感受到了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执着,最终选择了妥协。两人顺利走进了婚姻的殿堂,组建了属于他们的小家庭。
然而,在婚后的柴米油盐生活中,现实的矛盾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。有一次,儿子从幼儿园放学回来,脸上带着委屈的神情。他告诉格西王姆,有同学在背后议论,说他是离异家庭的孩子,因为从来没有见过他的妈妈来接送。丈夫看到儿子如此委屈,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就冒了起来,他忍不住冲格西王姆喊道:“你怎么这么傻啊?工作忙得连自己的家都顾不上了!”
格西王姆默默地低下头,这些年她对自己家庭的亏欠实在太多了。儿子委屈地扑进她的怀里,哽咽地问:“妈妈,你是不是不爱我了?”格西王姆紧紧地抱住儿子,轻轻替他擦掉脸上的眼泪,温柔地说:“宝贝,好多爷爷奶奶没有自己的孩子,他们很可怜,需要妈妈的照顾。等你长大了,妈妈变老了,你也会像妈妈照顾爷爷奶奶一样照顾妈妈呀。”
格西王姆也意识到,在努力为老人撑起一个完整的大家时,自己却缺席了个人的小家。那时,儿子上的幼儿园离养护院比较近,为了能多陪陪儿子,她想出了一个权衡的办法。每天放学后,她把儿子接到养护院,让他在养护院里待上一段时间,等丈夫忙完工作下班后,再过来把儿子接回家。
来到养护院的儿子,就像一颗小太阳,给这里带来了欢乐和生机,他成了老人们的开心果。有一天,儿子从幼儿园回来,兴奋地跑到格西王姆面前,大声嚷嚷着:“妈妈,老师教了我们一套手指操,可好玩儿了,我给你表演一下。”说着,儿子就认真地表演起来,他的小手不停地变换着动作,嘴里还欢快地唱着:“切土豆,土豆块儿……”
格西王姆看着儿子可爱的模样,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:“这套手指操是不是也可以教给爷爷奶奶呢!”从那以后,儿子就成了养护院里的小老师。在幼儿园里学到了新的知识、新的游戏,第二天他就会迫不及待地教给老人们。
老人们也非常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小老师,他们经常会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零食,塞到他手里,把他抱在怀里,亲昵地蹭着他的脸。有一天,儿子走到格西王姆面前,一本正经地说:“我长大了,也要当养护院的院长,像妈妈一样照顾更多的老人。”
那一刻,格西王姆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,所有的疲惫和委屈都瞬间烟消云散。儿子虽然年纪小,但已经懂得了理解和支持妈妈的工作。看着儿子既天真又坚定的眼神,格西王姆更加坚定了守护养护院“大家”的决心。
她深知,这里的61位老人同样离不开她的照顾。这份跨越血缘的牵挂,早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支撑着她在这条充满爱与责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。
03
跨越血缘的牵挂
都说老人如小孩,这话一点儿不假,每位老人都有着自己的倔脾气。有的老人身体不舒服需要打针吃药;有的老人心情不好需要聊天解闷儿;有的老人之间闹矛盾需要调解宽慰;有的老人谈恋爱了,爱意小心思需要传递……这些活儿既细琐又繁多,占据了格西王姆全部的身心。她无奈地说:“有两年的时间,我没有在家里住过一天,每天都守在院里,就怕老人们出什么事。”
在马尔康市老年养护院,每一个节假日都充满了欢乐和温馨的气氛。春节里,格西王姆会精心筹备一场热闹非凡的联欢会,挂起红灯笼,贴上喜庆的春联,为老人们准备各种小零食,蛋挞、辣条、薯片……只要是年轻人喜欢吃的,她都会一一买好,送到老人们手中,让他们也能尝尝鲜,感受一下当下流行的美食。儿童节,格西王姆将老人们精心装扮成卡通人物,拉着老人们的手,在院子里欢快地跳兔子舞。老人们就像孩子一样,笑得合不拢嘴。
“新建的失能护理区需要加装防褥疮气垫……”在今年全国两会议案讨论会上,格西王姆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藏文批注。当镜头扫过她的代表证时,千里之外的老人们正挤在崭新影音室里,对着直播画面里的“闺女”喊:“我们这女子,行得很!”
“钱够不够,买点儿好吃的!”“北京冷,要多穿一点儿。”去北京之前,61位老人给格西王姆悄悄凑了个“红包”—1元、10元、20元……皱巴巴的零花钱里裹着最质朴的牵挂。
很多老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山沟沟,在他们眼里,北京是如此遥远的地方,生怕格西王姆带的钱不够。老人们没有收入,养护院每年会发给他们130元的零花钱,这些钱对于老人来说是一笔“巨款”。他们是真的把格西王姆放在心尖上疼爱着。
如今,站在占地1.2万余平方米、拥有270张床位的新养护院里,看着老人们在活动室里做手工,在电影院里看电影,在院子里散步聊天,格西王姆的心中满是欣慰。
她或许无法时刻陪伴小家,但这个温暖的“大家”构筑了最温馨的屋檐。这是世间最珍贵的情感,跨越血缘,流淌成动人的岁月静好。
查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